地理位置
赤水鎮位於北緯34°12′—34°39′,東經109°39′—110°2′之間。地處渭南市東部,西與臨渭區向陽街辦交界,北臨渭河,境內有遇仙河,西有赤水河縱貫南北。西潼高速公路、310國道、隴海鐵路橫穿而過,水利資源豐富,交通便利。
區劃人口
全鎮共15個行政村,92個村民小組,5482戶(其中農業戶5082戶),20780人(其中農業人口20078人),人口密集,250人/平方公里,總耕地面積24660畝,其中水澆地20000畝,旱地4660畝。土壤類型主要有淤綿土、黃綿土為主的農業土壤,沙粘適中,透氣性好。自明朝隆慶年間以來就是“赤水大蔥”的主產地。由於赤水鎮北臨渭水有渡口,南靠鐵路、公路,成為省東重要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商貿中心,素有“東府首鎮”之稱。
經濟概況
因境內有赤水河而得名,鎮人民政府駐赤水街。赤水鎮位於赤水河東側,遇仙河兩岸,台塬以北,總面積30.1平方公里。轄15個村民委員會,92個村民小組,52個自然村,4838戶,20966人,耕地29669畝。這個鎮的農業、鄉鎮工業和商業飲食服務業在各鄉鎮中,都較為發達。小麥、玉米、棉花產量較高,赤水大蔥馳名各地,農業總產值為602萬元,農業機械總動力為5230千瓦。
鎮辦、村辦、聯戶及個體工業企業58家,工業總產值348萬元,較大廠家有鎮辦棉紡廠和赤水村辦的汽車配件廠,年產值分別為85萬元和73萬元。農村經濟總收入2406.8萬元,為全縣第一,其中工業、交通運輸、建築、商業、飲食服務業等收入1601.3萬元,占總收入的66.5%,商業、飲食服務業收入位居各鄉鎮之首。農村居民純收入每人平均495.77元。赤水鎮有中學兩所,國小16所,在校學生近3千人。有地段醫院一所,職工32人。
鎮政府所在地赤水街,位於臨渭區、華州區交界處,赤水河之畔,靠近渭河。歷史上,因位居東西驛道要衝,又北達渭北,南通高塘塬與嶺南,更靠近渭河水運渡口,獨占水陸運輸之便,因而商業長期得以繁榮。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,市況仍比華州州城繁榮,甚至山西貨船也多在此卸載,並出現了使用美國繅棉機的繅棉工業。三十年代以後,由於隴海鐵路修至關中,渭河水運衰落,赤水作為關中東部物資集散地的地位下降,市場多為渭南奪去,但仍不失為華縣西部的商業重鎮。
四十年代初,赤水商號仍有90多家。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,赤水街工商業仍居各鄉鎮首位,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,有進一步發展。1989年,赤水街有工業企業40多家,商業飲食服務業門店200多家,逢農曆三、七日的集會日上集人數達萬人以上。赤水街除駐有鎮政府外,還駐有法庭、公安派出所、郵電支局、工商管理所、稅務所、農業銀行營業所、信用社、地段醫院、文化站等機構。
近幾年,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始終堅持“穩糧、優果、興加工、重養、促商、”發展思路的同時,提出了東果園,南加工,北養殖,中商貿的產業結構布局,東片形成萬畝地膜洋芋基地,白菜、蓮花白10000畝,酥梨、優質桃4300畝,民眾人均收入在達3000餘元,創歷史最高水平。南片借著有利的交通條件,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,已建成南會免燒磚廠,江村木材加工廠,水城鏵廠,煤炭轉運站,配合縣紀檢委對矽炭棒廠實行了掛牌保護,確保了投資環境,並扶持其擴大再生產能力。北片四個行政村屬渭河夾槽地帶,多年來以糧食種植為主,結合實際鎮政府引導當地民眾發展養殖業,且形成養宰一體化生產線,赤水、喬家以集市為中心,鼓勵經商和從事服務業,民眾收入也較以前有大的增長。